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中,我們的飲食習慣常常高油高鹽高糖、蔬果攝取不足,難以提供身體所需的全面營養,再加上環境污染、農藥殘留和壓力增加,健康問題層出不窮。

 

那麼保健食品在我們生活中扮演什麼角色呢?如何選擇適合的保健食品,才能真正發揮最大的效用?本文將深入探討,揭示保健食品的3大必備理由和選購指南!

 

為什麼我們需要保健食品?

 

 

 

隨著食品科技與營養學的蓬勃發展,科學家們在食品與藥品之間開發出了保健食品。這些保健食品究竟代表了科學的進步,還是隱藏的陷阱?本文將深入分析,揭示其真實面貌。

 

現今的保健食品理論大致可歸納如下幾點:

 

理論一:多樣化攝食的重要性

 

根據食品營養學的理論,每日需要攝取超過50種不同的營養成分才能維持身體健康。然而,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快,飲食習慣也常常不規律,無法滿足身體所需的全面營養。

 

因此,透過攝取多種產品的濃縮或萃取營養成分來補充日常飲食中的不足,成為實現營養多樣化的重要手段。這些保健食品可以提供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抗氧化劑等,有助於平衡日常飲食中的營養缺失。

 

理論二:抗氧化與抑制發炎的需求

 

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和環境污染的加劇,許多現代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某些癌症,都與細胞的氧化壓力和慢性發炎有關。抗氧化劑能中和體內過多的自由基,減少氧化壓力,從而保護細胞免受損傷。

 

現代保健食品中常添加的抗氧化成分,如維生素C、維生素E和多酚類物質,可以幫助減少發炎反應,降低慢性疾病的風險。此外,一些保健食品還含有抗發炎成分,如Omega-3脂肪酸,對於抑制體內的慢性發炎具有重要意義。

 

理論三:代謝症候群的控制

 

代謝症候群,包括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和中心性肥胖,是現代社會中常見的健康問題。這些症狀不僅影響生活品質,還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中風等重大疾病的風險。

 

傳統醫學對於代謝症候群的治療效果有限,而保健食品則被視為一種輔助手段,能夠通過調節體內的代謝過程來幫助控制這些症狀。例如,含有植物甾醇、膳食纖維和其他功能性成分的保健食品,可以幫助降低膽固醇水平,改善血糖控制,並減少體脂積累。

 

現代人為什麼需要保健食品?

 

 

 

1. 現代果蔬營養價值下降

 

根據《營養學雜誌》(The Journal of Nutrition) 刊載的研究結果,德克薩斯大學奧斯丁化學與生物化學學院的研究團隊發現,過去半個世紀以來,許多食物的營養價值「不斷下降」。

 

這種現象被稱為「營養稀釋」,即現代果蔬的營養含量減少。研究表明,與我們的祖父母相比,現代人需要吃八個橘子才能獲得與過去一個橘子相同的維生素A含量。

 

2. 蔬果攝取量不足

 

「蔬果579」的觀念旨在提升國人食用蔬菜水果的份量,其中青少年及所有男性成人應每天攝取9份蔬菜水果。

 

然而,根據最新調查,超過90%的國人每日蔬果攝取量不足,應攝取9份但平均僅吃1-2份蔬果。專家提醒,蔬果攝取量不足會導致纖維質攝取不足,影響腸道健康,並提高心血管疾病、三高和代謝症候群的罹患率。

 

3. 農藥殘留的健康風險

 

美國環保局的研究表明,近40%的惡性腫瘤與蔬果中農藥殘留超標有關,其中劇毒的有機磷類農藥年使用量約占70%。毫克級別的有機磷農藥即可致人畜於死地。即使僅攝入微量農藥殘留,長期積累下來,若人體無法分解排泄,將會引發各種病變。因此,單靠蔬果來補充營養素同樣存在高風險的致癌因子。

 

現代人面臨的健康挑戰日益增加,壓力、環境污染、不規律的作息和不健康的飲食習慣都對身體健康產生負面影響。根據多項研究,許多人因為不均衡的飲食,缺乏必要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導致免疫力下降、慢性疲勞、皮膚問題等健康問題。

 

不健康的飲食絕對是健康的殺手,但若能正確補充人體所需的營養素,則能為健康帶來相當的助益。攝取保健食品是一種預防方式,因為預防是人類對抗疾病最好的方式。

 

中醫預防醫學:從《黃帝內經》到現代保健食品

 

 

 

「上醫治未病」是中醫養生的重要理念,源自《黃帝內經》中的一句話:「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這意味著,最高明的醫生能夠在疾病未發作時就進行預防,中等水平的醫生在疾病初起時進行治療,而低等水平的醫生只能在疾病嚴重時進行治療。中醫強調預防勝於治療,認為提前發現身體異常並採取預防措施,能夠避免疾病的發生。

 

保健食品的理念與這一哲學不謀而合,保健食品不僅可以補充營養素,還能在身體出現問題之前提供保護和支持,促進整體健康。

 

保健食品能夠提供多種營養素的組合,以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例如,對於缺乏鈣質的人群,選擇含有高鈣質的保健食品可以幫助維持骨骼健康;對於需要提升免疫力的人群,選擇含有維生素C和抗氧化劑的保健食品可以增強身體機能。

 

美國研究指出:成人每天應該服用一顆綜合維生素補充劑

 

 

 

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在2007年3月15日發布報告,顯示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美國民眾達到政府建議的每日蔬果攝取量。在對305,000位成年人的調查中,僅27%的人每日攝取足夠的蔬菜,獲取對抗慢性病所需的維生素和礦物質。

 

眾多醫學專家強烈推薦營養保健食品的功效。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人類營養研究中心創始人兼主任大衛·赫柏(David Heber)博士表示,大規模人體數據顯示,每日攝取一些保健食品,能顯著降低罹患多種嚴重疾病的風險。他在2002年向美國國會提交的研究報告中,詳細說明了植物性營養補充品在治療癌症和其他疾病中的研究成果。

 

《美國醫學協會雜誌》(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於2002年刊登了一篇題為《維生素預防成人慢性病》的文獻,回顧了過去三十年的醫學研究。哈佛大學研究員費爾菲德(K.M. Fairfield)和弗萊徹(R.H. Fletcher)在文章中指出,飲食中維生素和礦物質不足與罹患癌症、心臟病等多種健康問題有關,並建議所有成人每天應服用一顆綜合維生素補充劑。

 

天然食物可以取代保健食品嗎?

 

 

 

天然食物與保健食品之間存在差異。天然食物,如水果、蔬菜等,富含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但有些有效成分只有在高濃度萃取成保健食品後,才能發揮作用。

 

例如,葡萄皮中的白藜蘆醇若僅靠食用葡萄,無法達到足夠的攝取量;同樣地,天然膠原蛋白分子較大,無法被人體有效吸收,需經特殊處理後才能發揮功效。

 

天然食物和保健食品各有其優勢。天然食物提供多樣化的營養素,對日常健康有益,而保健食品則能提供高濃度的特定成分,補充天然食物中難以攝取的部分。合理搭配兩者,才能達到最佳的健康效果。

 

藥品、保健食品、健康食品三者有什麼不同?

 

 

 

許多人會誤以為保健食品就是藥,因此不敢食用,但事實上,保健食品是歸類於一般食品,並非藥物,主要目的是補充日常飲食中可能缺乏的營養素,並非用來治療疾病。

 

所以我們需要了解藥品、保健食品與健康食品的區別,以下是三者的差異:

 

1.藥品

 

分為三類:處方藥品、指示藥品、成藥。依據「藥事法」管理,藥品的主要目的是治療疾病,具有矯正人類疾病的醫療效能。

 

產品包裝上必須標示「衛署藥字第XXX號」,通常為化學合成物質,需經過嚴格的臨床分析研究及實驗。有一定程度的毒性或長期使用可能會產生副作用,因此通常不建議大量或長期使用。

 

2.保健食品

 

不能標示保健功效,也不能以治療疾病為目的。這類產品如維他命或礦物質等,依照「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進行管理。

 

保健食品可以是天然的一般食品,也可以是經過精製、加工或配方調製而成的產品。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提供人體每日所需的基本營養素或熱量,且應具有對人體無毒性的特色,以補充每日營養不足及幫助調整體質。

 

3.健康食品

 

在保健食品中,通過國家健康食品認證的稱為「健康食品」。這類食品能提供特殊營養素並具有保健功效,並可在標示或廣告中說明其功效。然而,健康食品不能用來治療任何疾病,只能作為預防保健用途。這些產品需經衛福部審核通過,並標示「衛署健食字第OOO號」或「衛署健食規字第OOO號」(小綠人標章)。

 

健康食品的保健效果通常是預防性或緩效性的,需長期使用才能顯現效果。由於「健康食品」屬於食品範疇,因此適合長期食用,依建議攝取量,不會產生副作用,既安全又有效。

 

總結來說,藥品是用於疾病治療的,而平時應多食用保健食品或健康食品來維持身體健康,以達到預防保健的效果

 

吃保健食品都沒感覺?如何判斷保健食品的效果?

 

 

 

選擇保健食品時,重要的是找到最適合自己需求的產品。不同的人因為年齡、性別、生活習慣和健康狀況的不同,所需的營養素和保健食品也有所不同。沒有一種保健食品可以適合所有人,關鍵在於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和營養需求,選擇針對性的產品。

 

一般來說,保健食品的效果應該在至少三個月內有所體感,甚至優質的保健食品在幾周內就能感受到變化。例如,如果食用A品牌的B群維生素已經三個月,但依然沒有感受到提神的效果,可能需要嘗試更換其他品牌的B群產品。這可能是因為該品牌的B群原料不適合你,或者你的身體根本不是因為缺乏B群而導致疲憊。

 

現代許多保健食品設計都以複方為主,因為身體問題通常不是單一營養素缺乏所致。例如,關節健康問題可能僅補充鈣質是不夠的,還需要搭配維生素D3和軟骨素等其他營養素的複方,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保健食品效果最大化策略:考量目的性、最佳服用時間和適合族群

 

 

 

很多人食用保健食品時並不了解其實際效果,甚至只是為了心理安慰。常有人疑惑:「保健食品真的有效嗎?我還以為只是吃個安心罷了。」事實上,保健食品的選擇和食用需要根據個人的健康狀況、營養需求以及科學依據來進行。

 

保健食品目的性

 

食用保健食品應該有明確的目的。例如,益生菌應該幫助排便順暢,鈣片則應該改善關節健康。不同的保健食品有其特定的效果,選擇時應對症下藥

 

針對具體需求選擇合適的保健食品,可以更有效地達到特定的健康目標,降低副作用的風險。

 

保健食品最佳服用時間

 

保健食品的食用時間也很重要。例如,日式液體酵素通常在餐前食用,較溫和;歐美風格的酵素則多在餐後食用,效果較強,適合大餐後使用;睡前酵素則針對睡眠及修復。

 

在合適的時間服用保健食品,可以使其成分更有效地被人體吸收,發揮最佳效果,同時減少不適感和潛在副作用。

 

適合族群

 

不同的保健食品適合不同的族群。例如,Q10能增強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運動能力,但對於一般人並無明顯效果。選擇適合自己的保健食品,才能發揮最佳效果。每個年齡段和健康狀況都有其特定的需求,年輕人可能需要針對眼睛疲勞和精神問題,中老年人則可選擇關節和抗老化產品。

 

根據生命的不同階段和健康需求,選擇適合的保健食品,可以在早期預防疾病的發生,更有效地維持和增進健康。

 

挑選優質保健食品4大原則

 

 

1.優先選擇天然來源

 

天然來源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其生物利用率通常優於合成,因此不需要攝取過高劑量即可發揮良好效果。例如,天然來源的「酵母鉻」比起其他合成三價鉻有較好的吸收利用率,且經實驗證實其安全性較高。

 

2. 確認是否含有專利成份

 

當產品具備新發現或對人體有其他健康促進功能時,通常會申請專利保護。申請專利過程需要經過嚴格的動物實驗、甚至人體臨床試驗數據佐證。

 

因此,選擇含有專利原料的保健食品,意味著該產品在研究中證實對特定身體機能有益,在安全性及品質方面也能較放心。

 

3.檢視有效成分是否足量

 

除了選擇專利成分之外,還需確認產品的有效成分劑量是否足夠。若有效成分劑量過低,產品效果可能等同於安慰劑,既無法發揮作用,還會浪費錢。

 

4.注重安全性

 

保健食品的原料、製程到成品,都應經過嚴格的品質把關。建議選擇有經過第三方公正檢驗機構檢驗合格,且會定期更新檢驗報告的產品,才能確認每批產品的安全性與品質。

 

若產品長期使用同一張檢驗報告,可能需要重新評估其品質是否值得信任,常見的第三方公正檢驗機構包括SGS食品檢驗等。

 

挑選優質保健食品6個步驟

 

 

 

選擇保健食品時,想要更科學、合理地選擇適合自己的保健食品,可以遵循以下幾個步驟:

 

1. 選擇天然萃取原料:天然成分通常比化學合成的成分更安全、吸收率較高且負擔低,對人體的副作用較少。可以從產品外包裝的成分表中檢查是否有額外添加化學添加物,如維生素B群選擇酵母萃取,維生素C選擇西印度櫻桃或柑橘萃取。

 

2. 減少食品添加物:選擇添加物越少的產品,確保成分天然純粹,避免不必要的化學物質對健康的潛在影響。

 

3. 產品原料比品牌更重要:注重產品原料的品質,而非品牌。產品的品牌不代表使用好的原料,關注原料來源地及其品牌相對更重要。

 

4.注重第三方檢驗:確保產品通過最新的第三方檢驗並符合安全標準,檢驗報告需定期更新,以保證產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5.關注原料專利和功效:了解機能性原料的專利、功效性、添加量和純度。原料日新月異,新研發的原料可能效果更佳。對於單方產品,如維生素C,劑量需足夠才有效;複方產品則注重整體效果,不單看單一成分含量。

 

6.全面了解產品特性和配方設計理念:深入了解產品的特性、配方設計理念、市場優勢,並配合正確的飲食和生活習慣,效果更佳。例如,減重產品需配合合理飲食,豐胸產品應避免過多咖啡攝取,膠原蛋白產品需有足夠熱量及蛋白質作為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