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

 

血管的老化可以視為導致全身老化的根本原因!」我們在出生的那一刻,血管最是年輕、充滿活力,然而當我們的年齡逐漸增長,隨之而來的是逐漸的老化。然而,一些因素可能會加速血管老化,使妳血管的衰老速度超過實際年齡,但是抗老化就是改變飲食習慣和作息,保養血管,讓它們恢復柔軟、具彈性又年輕!

血管老化的影響

血管

只要從飲食上少吃紅肉、遠離高糖,還是可以保護血管檢康

我們每天都會吃飯,食物在消化過程中提供許多的營養,同時也產生大量的廢物。這些營養和廢物,都需要透過血管系統進行運輸,因此我們的血管每天都承擔著大量的工作,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會逐漸老化。不過通過調整飲食習慣,只要從飲食上少吃紅肉、遠離高糖,還是可以保護血管檢康。

 

「血管的老化」意味著其新陳代謝功能下降,進而影響全身的老化過程。這種血管老化可能會在身體狀態、外觀和行動能力等各個方面表現出來:

  • 代謝變差,容易變胖
  • 腰痠背痛、容易浮腫
  • 關節僵硬和疼痛
  • 容易疲勞、生病
  • 皮膚出現暗沈、皺紋和老化問題
  • 頭髮乾燥、斷裂問題
  • 大腦機能退化,進而影響認知能力和記憶力
  • 內臟器官的功能下降,引起消化問題、肝臟功能減退和腎臟問題

 

我們構成身體的細胞,主要依靠血液中輸送營養和氧氣,來維持功能正常運作。當血管變得狹窄或僵硬,阻礙了血液的順暢流動,就會導致營養和氧氣無法到達身體的各個角落。

身體的各種組織,包括皮膚、頭髮、臟器、肌肉和骨骼等,都是由數以兆計的細胞構成,這些細胞的正常功能依賴於順暢的新陳代謝過程。然而,一旦細胞的新陳代謝受阻,全身的新陳代謝也會陷入停滯。

 

 

延伸閱讀 : 內分泌失調身體發生了哪些重大原因?5個你意想不到的健康警訊!

 

抗衰老關鍵:血管老化等於全身老化

血管

抗衰老關鍵:血管老化等於全身老化

血管肩負著「替全身所有器官輸送營養和氧氣」的重責大任,身體和皮膚的細胞主要依賴血管中的血液運送營養和氧氣,才得以正常運作。

血管老化等於「全身老化」,從身體的體態、外表、行動能力,到皮膚暗沈、乾燥、鬆弛老化、皺紋,都是因為真皮層的微血管老化萎縮,導致皮膚營養不足所造成。因此,全身所有老化真的都跟血管老化相關,一旦血管變得狹窄或僵硬,導致血液無法順利流動,血管就會加速老化

 

飲食對血管健康的影響

日常飲食「隱藏糖與脂肪」是導致血管老化的主因

血糖

讓全身各器官永遠都保持良好功能,就是要到老都維持血管通暢、不阻塞!從一出生開始,體内的血管都是乾淨光滑的,然而現在的飲食是引起血管老化的一個重要原因!

隨著長大,每天吃進的各種食物中不可能都是人體的營養必需成分,這些食物中帶有無用的添加物、過剩的,甚至有害的人工化學物質,當在血管內壁沉積,使血管內皮逐漸增厚,血管腔逐漸巒窄,就是摧毀血管健康的「隱形毒物」,沈積在血管内壁,形成堵塞,導致血管老化。

血管會因為飲食習慣而越來越窄,尤其是紅肉如牛肉、羊肉、豬肉,相較於白肉含有較高的飽和脂肪。攝取過多的糖分和飽和脂肪,會增加膽固醇在血管壁上沉積的風險,導致血管壁增厚、血管彈性降低,並使血液黏稠度增加。尤其是三酸甘油脂及膽固醇,如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當在血管內壁沉積,使血管內皮逐漸增厚、血管腔逐漸變窄,就是摧毀血管健康的「隱形毒物」!

血管老化不僅會引發其他問題。試想一下,當妳的血管越來越窄、越來越硬,早晚有一天它們會承受不住壓力而破裂,光用想的就毛骨悚然!所以,為了保持血管的年輕狀態,到老都維持血管通暢、不阻塞,讓全身各器官始終保持良好功能,我們需要謹慎調節飲食習慣,減少攝入過多的糖分和飽和脂肪。

 

 

高血糖會增加壞膽固醇和AGEs:提油救火,造成血栓

血管堵塞

造成血栓和心肌梗塞的主要兇手其實是「精製糖」

2017年研究文獻指出,造成血栓和心肌梗塞的主要兇手其實是「精製糖」。壞膽固醇裡,真正在使壞的是小顆高密的sdLDL(small dense LDL),小而密的sdLDL容易被氧化,形成血栓,造成血管發炎。研究發現,攝取精製糖類會增加sdLDL的比例,並且糖化sdLDL,這個過程,就像是在油管裡點火一樣,精製糖誘使sdLDL和血小板凝結成血栓,卡在血管壁上,進一步造成血管發炎!

美國皮膚科醫師派翠西亞‧法瑞絲(Patricia Farris)提到,血液和組織中的糖太多時,就會在糖化過程中附著在蛋白質及脂質,這些糖化後的複合物稱為糖化終產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縮寫為AGEs)。高血糖環境下,例如糖尿病患者,血液和組織中的糖化反應會增加,導致AGEs的形成增加。這些AGEs可以對組織和血管產生負面影響,並與全身性血管病變的發展有關。

狡詐的AGEs會偽裝成蛋白質,改變血管滲透壓,破壞血管中具防禦功能的內皮細胞,並加重血管壁的氧化壓力,讓血液中的壞成分如膽固醇等不但被氧化,而且輕易滲入血管,誘發大範圍發炎反應及血管傷害。

高血糖對血管的傷害是多方面的,會促使高血糖環境下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大大的增加。長期高血糖會造成血管粥狀動脈硬化,也會使動脈壁蛋白糖化,因而血管壁容易受損,且血液中的凝固因子可能改變活性,影響血小板的功能、加速血栓形成。

 

多項研究:紅肉傷「心」!助長腸道壞菌TMAO、增加罹病率

血管堵塞

過去研究已知紅肉在人體中的代謝副產物:氧化三甲胺(trimethylamine N-oxide, TMAO),是增加罹病率的重要因子。

在2021年,美國克里夫蘭醫學中心(Cleveland Clinic)在一篇發表於《Nature Microbiology》的研究結果進一步顯示,已發現紅肉代謝物與心血管疾病間的分子作用機制,特定腸道微生物群會將攝取肉類的中間代謝物轉換為 TMAO 的前驅物,最終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相反的,素食者罹病機率則較低。

這項研究結果顯示,攝取紅肉與心血管疾病的關聯性,確認與腸道微生物參與轉換肉品的中間代謝產物(將 γBB 代謝為 TMA)緊密相關,亦即攝取紅肉會提高微生物的 gbuA 基因表現量,進而產生罹患心血管疾病的致病因子。相反的,本研究也發現隨著受試者飲食條件轉換成素食,gbuA 表現量便隨之降低,這可能是透過改變飲食習慣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的做法。

 

TMAO 誘發的心臟代謝疾病的作用機制。

另外,根據台大食品科技研究所沈立言教授與台大醫學院吳明賢教授的合作研究計畫,針對葷食者與素食者進行測試,測試結果發現葷食者攝取紅肉後,體內生成氧化三甲胺(TMAO)的能力是素食者的10倍!也觀察到葷食者的腸道菌相已漸趨向提高三甲胺(TMA)產出的壞菌類型。

 

紅肉屬於可能致癌物!導致血液更黏稠、血管更狹窄

血管更狹窄

 

在2015年,世界衛生組織(WHO)下屬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發布的報告中,將加工紅肉列為「1級致癌物」,與煙草、石棉和柴油廢氣等物質處於同一級別。同時,「紅肉」被列為「2A級」,屬於可能的致癌物。所以不僅加工肉品被列入危險黑名單,紅肉也很有可能會影響我們的健康!

大家都熟知「白肉比紅肉健康」,這是因為紅肉中含有較高的飽和脂肪。攝取過多飽和脂肪,會增加膽固醇在血管壁的沉積風險,造成血管內壁增厚、血管彈性降低,導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血管內脂肪沉積,形成血管粥狀斑塊,進而阻礙血液的正常流動。長期累積下來,這些斑塊可能導致動脈粥狀硬化,使得血管變得硬化、狹窄甚至阻塞,大大增加心臟病、心肌梗塞和中風等風險。

 

紅肉飽和脂肪高!易使膽固醇沉積血管壁 導致動脈粥狀硬化

動脈粥狀硬化

紅肉飽和脂肪高!易使膽固醇沉積血管壁 導致動脈粥狀硬化

紅肉如牛肉、羊肉、豬肉,相較於白肉含有較高的飽和脂肪,攝取過多飽和脂肪,可能導致血液中的膽固醇水平升高,增加動脈阻塞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多項研究表明,長期攝取高脂肪飲食,特別是富含飽和脂肪的紅肉,與高血壓、動脈硬化和冠心病等心血管問題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

攝取過多飽和脂肪,可能導致血液中的膽固醇水平升高,增加動脈阻塞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當我們攝取過多的飽和脂肪的紅肉時,身體會增加脂肪和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的水平。壞膽固醇含有大量膽固醇,而且體積小,容易在血液中積聚並沉積在動脈壁上,形成脂肪斑塊,導致「動脈粥狀硬化」。這些脂肪斑塊可能阻塞動脈,限制血液流動,進而導致血管狹窄,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甚至於導致血管完全阻塞,導致如冠心病、中風和心臟病等。

壞膽固醇含有大量膽固醇,而且體積小,容易在血液中積聚並沉積在動脈壁上,形成脂肪斑塊,導致「動脈粥狀硬化」

研究指出,若總熱量中以多元不飽和脂肪取代5%來自飽和脂肪的熱量,可減少約11.5 %冠心病死亡的機率。美國心臟協會更建議每日飽和脂肪攝取量為建議攝取總熱量的5~6%。

 

 

高脂肪的飲食可能會導致血管功能有障礙 引發心肌梗塞、中風

動脈粥狀硬化

加工肉品會堵塞我們的血管!也就是說,高脂肪的飲食可能會導致血管功能有障礙,特別是富含飽和脂肪酸的紅肉攝入過多,已被研究與血管功能障礙和動脈粥樣硬化的發展相關聯。過量攝入這些飽和脂肪酸可能增加血液中的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對血管內皮細胞產生不良影響,進而引發血管功能異常,甚至最終形成血管粥樣斑塊,阻礙血液的正常流動!

動脈粥狀硬化(Atherosclerosis,又稱動脈粥樣硬化),專指血管受到脂肪累積造成硬化的狀況,是動脈硬化的一種。

動脈粥狀硬化是一種慢性症狀,患者的血管內壁會逐漸累積脂肪斑塊,導致血管內徑愈來愈狹窄。不僅如此,血管內壁的脂肪斑塊也可能剝落,吸引血小板過來附著於內皮損傷處,形成血栓(Blood clot)造成動脈管徑完全堵塞。

若此情形發生在心臟的冠狀動脈,會造成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在腦血管會引發中風。即便是身體其他地方的血栓,也可能因為剝落(如同脂肪斑塊)而讓血塊隨著血流循環,最終卡在較細小的血管,造成血管栓塞。

 

保養血管暢通」才能啟動免疫力 促進傷口修復

動脈粥狀硬化

血管是身體最重要的器官,肩負著「替全身所有器官輸送營養和氧氣」的重責大任。身體和皮膚的細胞,主要依賴血管中的血液運送營養和氧氣,才得以正常運作,一旦血管變得狹窄或僵硬,導致血液無法順利流動,就會使營養和氧氣無法到達身體中的每個部位,包括皮膚、頭髮、器官臟器、肌肉、骨頭等構成身體的組織。

「血管通暢才能讓營養進得來,廢物出得去」,我們身體的每個器官、每個細胞都需要很多營養,也需要被帶走生成的廢物和代謝物。因此,要讓全身各器官永遠都保持良好功能,就是要到老都維持血管通暢、不阻塞!所以,體內的血管必須要都保持乾淨光滑,才可以擁有高效率的修復跟供給,源於人體需要營養,器官功能才能正常運作。

尤其,「血液正常流動才能修復受損的組織,特別是在肌肉和筋腱方面,建構新的組織同時激發免疫系統的功能,可以加速全身所有傷口的癒合。」譬如妳剛打完雷射、剛重訓完、甚至妳做任何醫美手術,當妳的身體和肌膚有任何傷口跟發炎的地方,只要血管保持乾淨流通順暢,組織就會修復的很快。

 

美國心臟協會:攝取過多紅肉,心血管問題提高62%

心血管問題

 

關於人體代謝紅肉後的產物與心血管疾病的關聯,這次的研究並非首例。2017年發表於《美國心臟協會雜誌》研究指出,體內氧化三甲胺(TMAO)濃度最高的人,出現嚴重心血管問題的可能性將提高62%,也與較高的死亡率有關。

美國心臟協會的報導更表示,攝取過多紅肉和加工肉類,與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有關,每天吃一份紅肉患心臟病的風險提高 22%。

 

 

「紅肉」是大腸癌兇手?名列全球黑名單!

大腸癌

「紅肉」是大腸癌兇手?名列全球黑名單!

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總署(IARC)已宣布,將「加工肉品」列為一級致癌物(充分證據顯示對人類致癌),而紅肉則被列為2A級致癌物(probable,很可能對人類致癌)。這項結果是由22位來自10個國家的專家審閱大量科學研究所做出之結論。

國際癌症研究總署指出,加工肉品及紅肉的攝取量與罹患大腸癌的風險,都有劑量效應關係,每天食用50克的加工肉品會增加18% 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每天食用100克的紅肉會增加17% 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因此,紅肉吃太多,不但妨礙膽固醇代謝,還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流行病學顯示:紅肉可能致多種癌症

紅肉可能致多種癌症

 

已經有大量流行病學資料顯示,紅肉及其加工肉類過多攝入與癌症的發生有密切聯繫。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與美國退休人員協會於1995年共同完成 了一項歷時20 年的研究,採用問卷追踪的方式調查了50多萬50~71 歲的美國老年人的食肉情況。結果發現,吃紅肉最多(10.3 g/kJ)的一組患直腸癌的比例比吃紅肉最少(2.2 g/kJ)的一組高2 倍,患結腸癌的比例高出40%。

受調查的男性中,進食紅肉最多者比進食紅肉最少者患前列腺癌的比例高出12%,患晚期前列腺癌的比例則高出1/3。另據哈佛醫學院研究,每天吃一份紅肉製品的女性患乳腺癌的危險是每週吃紅肉製品少於3 份的女性的2倍。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克洛斯博士的研究也顯示,食用紅肉製品最多的人比食用量最少的人,患膀胱癌的比例要高30%左右。解放軍福州總醫院根據近2 000 例的結腸鏡檢查結果分析,每天至少吃一頓紅肉(超過90 g)的患者,不僅腸癌的患病率明顯高出不吃紅肉的患者,其患胰腺癌和腎癌的危險也會增加。

 

常吃紅肉引發的10大健康危害

紅肉

 

過度或頻繁攝入紅肉可能會帶來一些潛在的健康風險。以下是與過度攝入紅肉相關的一些潛在危機的例子:

  1. 心血管疾病:過度攝入紅肉可能導致高膽固醇和高飽和脂肪酸攝入,這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有關。
  2. 腸道疾病:多項研究表明,高紅肉攝入與結腸癌、直腸癌和腸道炎症性疾病等腸道疾病的發生風險增加相關。
  3. 肥胖和代謝綜合徵:紅肉富含高熱量和脂肪,過度攝入可能導致體重增加和代謝異常,進而增加肥胖和代謝綜合徵的風險。
  4. 發炎反應:紅肉中的飽和脂肪和其他成分可能引發發炎反應,這與多種慢性疾病的發展有關。
  5. 高血壓:高紅肉攝入可能增加血壓升高的風險。
  6. 腎臟問題:高紅肉攝入可能增加患上腎臟疾病的風險。
  7. 糖尿病:與高紅肉攝入相關的研究結果暗示糖尿病的風險增加。
  8. 消化問題:紅肉中的飽和脂肪和膽固醇可能對消化系統造成不良影響,包括胃灼熱、胃炎和膽囊問題等。
  9. 腸道菌群失衡:紅肉中的成分可能對腸道菌群產生不利影響,導致腸道微生物失衡,進一步影響整體健康。
  10. 骨質疏鬆:紅肉中的高蛋白質攝入可能導致鈣負平衡,易造成鈣流失,增加骨質疏鬆和骨折的風險。

紅肉中的高蛋白質攝入可能導致鈣負平衡,增加骨質疏鬆和骨折的風險

所以,平常吃紅肉和加工肉是真的會增加糖尿病風險哦!透過以下一些期刊研究發現,不論男生女生、是胖是瘦、哪種族都一樣,吃大量紅肉和加工肉的人容易得糖尿病!還有一個長期追蹤的研究也發現,每天吃多一點紅肉和加工肉,得到2型糖尿病的風險就會大大增加。

所以,我們要少吃紅肉和加工肉,換成吃豆類、豆腐、海鮮和雞肉等更健康的蛋白質食物。不但吃得瘦,也可以遠離糖尿病唷!

 

 

>>看更多比利時代謝錠